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Art_ID=31296042&IssueID=20090107

突開車門 害死騎車女大生
兩女摔飛 後方大貨車煞車不及

鑑識人員對肇事的轎車及機車採證,察看撞擊痕跡,釐清責任。楊勝裕攝 圖片: 1 / 1

【楊勝裕╱新竹報導】新竹市兩名女大學生,前天考完期末考,共騎機車到火車站買返鄉車票,途中路旁一輛轎車左後車門突然打開,女生閃避不及撞個正著,兩女摔倒被後方大貨車輾過,造成一死一重傷。轎車在事故發生後開離現場,駕駛林清水(四十一歲)辯稱不知出事,直到同行的古兆峰(五十三歲)告訴他,剛才開後車門時好像被機車撞到,才趕緊打電話報警並到警局。

結束期末考遇橫禍
檢警昨相驗,死者陳資穎(二十二歲,台北市人)胸腹遭重壓內出血致命,重傷的張瓈文(二十二歲,新竹縣人)雙腿粉碎性骨折,住院觀察。檢警將進一步鑑識現場及車輛撞擊痕跡,確認車禍事故原因,釐清過失致死的責任歸屬。前天下午五時許,元培科大環衛系大四女學生張瓈文騎機車載著同學陳資穎,因前天考完期未考試,到火車站買返回台北車票,機車撞上突然打開後車門的轎車,兩人都彈飛出去。
不巧蔡知言(五十七歲,新竹市人)駕駛十五噸大貨車行經,司機煞車不及,直接輾壓過倒地兩女,陳女胸腔嚴重受創,重傷不治,而張女雙腿粉碎性骨折,住院觀察。陳女的家屬不捨痛哭直說:「不相信乖巧女兒就這樣走了!」家屬表示,女兒今年就要畢業,前天剛考完期末考,打電話回家很開心,說要回來過年,沒想到發生車禍。

苦命機車族的革命宣言(王勝廣)
2008年09月06日蘋果日報

長久已來,機車一直被視為危險、混亂、污染、灰頭土臉、不守規則的代表,是交通的毒瘤,落後的象徵,機車騎士成為機車歧視,台灣雖然有1300萬輛機車,但騎機車的人處境有如印度的賤民階級,但人口比率更高,又更加的認命,完全沉默於惡劣的環境中而不覺醒。機車革命黨即為此長期的錯誤和壓迫挺身而出,喚醒沉睡的1300萬人民,破除種種歧視機車的謬誤和迷信。茲舉歧視機車的謬誤如下:
放大圖片
道路上滿滿的機車與汽車交織成一幕幕危險的畫面。資料照片

專屬道路成本低廉
1.機車危險?機車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和汽車、貨車、卡車走在一起,試想若轎車走在砂石車中間,轎車不也顯得岌岌可危?若把機車所有傷亡加以統計,尤其是重大傷亡,90%多為與車輛相撞,9.9%為道路坑洞,真正好好自摔到重傷的少之又少。
2.機車污染?到第5期環保規範,2009年以後只許可生產噴射供油引擎機車,跟汽車引擎原理相同,且噴射供油機車油耗可達60km/L以上,若跟汽車相比,光油耗就差6倍以上,且根據統計,上班通勤轎車乘載率多不及1.5人,和機車1.2人左右不相上下。且一個停車格可停10輛機車以上,機車不但不是環保殺手,反而是環保的救星。
3.騎機車灰頭土臉?若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地方騎機車,那騎機車就是一種享受,最近很多人積極推廣腳踏車路網,腳踏車要實用化必然須解決動力問題,而腳踏車動力解決方式只是腳踏車機車化而已,何必捨近求遠。
4. 機車不守規則、混亂?事實上,機車是標準的90%的人,只用10%的資源,4、50公尺寬的道路,機車只能走在水溝蓋上。更常見的是一輛機車也通不過。轎車、計程車、公車、右轉車、路邊停車,沒有不把路堵死的。路走一走沒路或突然禁行機車也是常有的事,幾百輛機車或一起待轉,或一起轉入小巷,真要親眼看到才知政府惡整機車的荒誕、卑劣。政府長期不思如何疏導機車流量,反而視之為寇仇,污名圍堵,除之後快。若此邏輯成立,以後若洪水氾濫,也指摘洪水「不守規則」可也。
目前道路全為大型車輛設計,可以走30~40噸砂石車的規格,所以道路造價高昂,且多為汽車使用,機車革命黨主張打造機車專屬的高架道路、橋樑、地下道,一般機車重量不過百公斤,若高架道路造價與負重成正比,打造相同流量的道路成本只要300分之1,就能展現的效益來說成本微不足道,投資1000萬就可達到300億的效用。
政府雖然不斷訴求大眾運輸,但成效有限,花費驚人,建造時間以 10年為單位,工程弊端貪污不斷。捷運每公里造價超過60億,最可惡的是大眾運輸做不好,反而壓迫機車,迫使人民不得不使用大眾運輸,完全缺乏正當性,而且導致很多有汽車也有機車人選擇開車。目前高捷及多條公車線路營運困難停駛,即為盲目推行大眾運輸的明證。很多人應該都看過科幻片描述的未來交通,常見的就是飛天座艙,通常1至2人座,可循軌道飛向目的地,打造機車專屬的高架道路即是未來交通的實現。

台灣打造為模範島
其實早在幾年前,因堵車嚴重,北美機車銷售量就大幅增加,近來油價飛漲,機車成長更快,台灣擁有舉世無雙的機車數量比率,正可打造成一個機車模範島,順便可發展世界獨一無二的機車觀光,引領世界走向節能、實用、節省空間,立即可行的交通革命,拯救地球。無奈政府兀自歧視機車,而中國大陸很多城市甚至不准騎機車,台灣和中共倒行逆施,違背人民的期望,背棄了機車,也背棄了機車階級,最後終將被機車的浪潮所淹沒。

調查顯示:受高油價影響 近2/3法國人減少駕車次數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 / 10 / 02 星期四 16:52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2009巴黎國際車展將於10月4-19日舉辦,將吸引眾多汽車愛好者前往觀賞。但法國日前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卻顯示,受高油價等因素影響,近2/3的法國人已減少駕車出行的次數。

新華網報導,法國一家著名汽車行情研究機構於2008年7-9月間,在法國、德國、英國、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開展了一項關於汽車使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600名法國人中,有65%在近幾個月內減少了以車代步的次數,在6國中比例最高。

調查還顯示,法國人對未來汽車發展的關注點仍然集中在能源方面,多達95%的受訪者表示,最期待的還是節能環保係列的新款車型。

中國時報 2008.06.11 
油價飆 75%仍不改變運具
劉添財/台北報導

 高油價並未改變台北人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根據北市府研考會十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僅有24%會因油價高漲而改變交通工具,另有75%不動如山。在會改變交通工具部分,開車族改為其他工具者占70%,機車族改變的僅占20%;在未改變交通工具部分,表示未來會考慮改變的有21%,強硬不會改變的「死忠派」高達65%。而市民對交通滿意度也創新高為57%。

 在所有受訪者中,台北市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仍以機車30%最高,其次依序才為公車24%、自行開車20%、捷運18%、腳踏車3%、步行及計程車各為2%。

 由於機車族仍是北市交通工具主力,盛治仁預告,市府正在研擬相關方案,讓機車族能轉換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市府雖然不會打壓機車族,但會讓機車族付出一些社會成本代價。

 根據民調數據,高油價並未大幅改變台北市民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不過這項民調是針對台北市民年滿20歲以上者,在五月廿六至廿八日以電話進行,有效問卷1071分,但油價大幅上漲是在五月廿八日凌晨開始,因此民調結果恐怕無法全然反映,也難看出捷運票價採七五折後的效果。民調數據也顯示,在騎乘機車、自行開車而未改變交通工具者中,有30%表示方便接送家人、23%表示省時間、6%表示省錢,另外28%表示無所謂或不想換;進一步分析,未來會考慮改變交通工具的占21%、不會改變的有65%、10%表示看情況再做決定,另外3%表示不一定會改變交通工具。

機車族暴增 拒調路權

〔記者洪敏隆/台北報導〕油價不斷飆漲,民眾上下班騎機車的數量大幅增加,台北市長郝龍斌昨一早看機車流量,強調道路面積固定,根本無法負荷龐大機車流量,要市府調整道路路權使用也是不可能的,要求民眾勿騎機車改搭大眾運輸;學者批評,有很多地方是捷運、公車未達,民眾有使用私人運具的需要,市府應正視機車大幅成長的現況,積極針對機車族需求做交通措施方面的因應調整。

根據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的調查,北市七處聯外橋樑的機車使用量,從前年尖峰時間的七萬五千五百四十五輛增加到今年的八萬九千六百廿五輛,顯示高油價時代機車使用量大幅增加取代部分汽車。

車流卡路口 市府無視

郝龍斌昨到華江橋附近桂林路環河快速道路交叉口視察機車流量,龐大的機車流量要轉入環河快速道路匝道,但因車流太多,每次綠燈根本無法將車流完全紓解;不過,諷刺的是,龐大機車車流在一次綠燈時間內無法完全進入匝道,北市府卻未因應調整現場的時相,任由機車紅燈還卡在路口進退兩難。

郝龍斌在面對記者提問,是否有可能改變過去汽車路權優先,並檢討調整交通措施,確保機車族安全,郝龍斌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他呼籲騎機車民眾還是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

學者:應正視騎車需求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榮譽教授藍武王表示,油調漲,機車增加使用趨勢不可擋,況且很多地方是捷運、公車沒有到達,市府要積極面對民眾省荷包騎機車的需求,在交通相關配套措施做適當調整。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所長黃台生也認為,過去機車管理較落後,油價調漲後應更積極重視這個議題,他認為應讓機車看做是小汽車一樣,可以行駛在「禁行機車道」,當然相對要機車騎士付出停車等成本,建立正確騎乘觀念。

安全的觀念就是要能保護其他人的安全。在社會上,就是要能維持弱勢不受欺壓、不受危險的威脅,維持社會上平等的關係;在交通上,就是要能保護安全上易受危害的交通族群,保障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人行的安全。

在台灣普遍的觀念就是︰安全就是晉身強勢族群,因為強勢族群可以獲得社會觀念與法律更多的保障,同時獲得更高的社會自由度。社會弱勢的權益從沒獲得過保障 (即使是多數),甚而容易受到壓縮以保護強勢族群的利益,因為大家都想晉身強勢族群(即使自己達不到)。抱持著以上觀念,弱勢沒能發聲(因為自己也想進入強勢族群),也沒人願意費力替弱勢發聲(因為自己已經進入強勢族群),故弱勢(甚可能是多數)權益永遠沒能獲得保障。台灣人是不擅長替自己發聲與爭權益的民族,因為弱勢原罪意識的作祟加上政府擁有傳播的資源,就容易相信政府(或強勢)的安全觀念的定義,在相信政府的語言之下,自己的權益是無法獲得保障的,反而是受到壓縮的,因為政府的安全定義是透過壓縮弱勢族群的權益而來的,而政府的安全思維向來就不是以保護弱勢的基礎出發,而是以強勢族群的眼光建構所謂的安全表象。

交通安全上,安全就是開汽車,不要騎車。因為在台灣社會中,開車不僅僅是自己身體安全的保護,同時無形中在社會上也受到更多特權保障(因為壓縮了其他交通族群的權益)--例如許多的道路就是只開給汽車開的。而對汽車的規範呢?相對於機車的限制,自由多了。政府太寵愛汽車了,在我們考駕照時或開車時,何時有被要求過保護其他人的交通安全或者被法規嚴格限制行駛路線呢?沒有,頂多是機車優先,而不優先似乎也沒關係,反正機車逼不了我,法律也沒嚴格限制我,社會觀念更是容忍我。而當我們騎機車時的情況呢?相反的,到處是禁行機車、汽車專用道,禁止直接左轉,更別論完完全全給汽車開的快速道。機車不能上,說是為了保護騎士的安全,倒不如說是為了保護汽車的特權。

很多政府政策無論是社會安全政策或者交通政策都是出於強勢思維,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爭取重車路權,重車路權可以做為在交通政策上打破強勢思維的開端。

當我們不要求汽車駕駛人保障其他人安全,反而要求行人或騎士自保時, 安全永遠不會落實﹔就如同當我們不嚴格防範或懲戒強姦犯,反而要求女性不要穿短裙,強暴犯罪將永遠不會消弭一樣。

當體積大、動力大的交通工具上公路時,就應該受到更嚴厲的規範,也應該自發性的禮讓小車,保護小車安全,聯結車對小轎車是如此,小轎車對機車亦是如此。

最後希望每個族群都能為自己爭取權益,因為自己的興趣或者本身情況並非原罪,跳脫強勢者的思維與作為,為自己的狀況爭取權益,台灣才會是一個平等國家而不是一個強勢者的特權國家。另外也希望重車車友同情弱勢且不要落入強勢者的思維當中。


民權大橋往內湖機車道據統計為車禍發生率最多地點,由於下橋車輛車速較快,再加上大小車輛爭道,圖中一位機車騎士在路口摔倒。(林勝發攝)

 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統計,去年機車發生事故最多的十大路段為民權東路六段、中正路、民權西路、北安路、內湖路一段、忠孝東路五段、忠孝東路四段、八德路四段、承德路七段和民族東路。民權東路六段和中正路,肇事件數比前年各增加39件、19件。

 台北市議員侯冠群昨於市議會交通部門質詢時,公布了這個排行榜。他說,油價高漲,北市機車數量今年2月底已有將近106萬輛次,去年北市交通事故死亡94人,機車族就占48人,其中29人在29歲以下,年齡偏低,機車騎士的行車安全值得重視。

一年罰款收入近3億元

 北市交通局表示,內湖捷運施工,許多機車改道民權東路六段,車流量大增,因此肇事件數也隨之增加。另中正路、民權西路、忠孝東路一直是車流量高的路段,市府和警方會加強執法宣導,降低機車事故。

 根據交警大隊統計,機車違規行為最多的就是行駛禁行車道,估計市府一年罰款收入近3億元。

機車騎士弱勢 被逼走險路

 侯冠群說,機車騎士在路上顯得相當弱勢,不但得牽著笨重機車上人行道找車位,還要忍受坑坑疤疤的道路,左轉要等上兩次紅燈,慢車道若有違規並排停車,或是公車未確實靠站,就會壓迫到機車騎士,機車族只得往快車道閃避,遭到員警照相、開單,甚至與後方來車發生擦撞,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侯冠群表示,北市違規停車熱門路段,前三名依序是忠孝東路四段、敦化南路一段和八德路四段;其中忠孝東路四段和八德路四段,也在十大易肇事路段排行榜。兩相對照,慢車道違規停車情形越多,越容易造成機車騎士的危險。

忠孝東路四段 違規停車最多

 北市交通警察大隊表示,有不少騎士抱怨自己會違規騎上快車道,是因為慢車道上有公車或汽車擋路,認為照相時應該把慢車道狀況也拍下來,但照相機如果拍攝那麼多車道,機車車牌就會看不清楚,加上機車快速移動,並不能證明騎士違規行駛禁行車道,是因為慢車道有車擋路,因此還需要再研究。

 侯冠群表示,交通局應在易肇事路段增加標語或警告牌,並檢討禁行機車道的設置是否合理,否則一味對騎士開罰,卻未能保護騎士安全。

------------------------------------------------------------------------------------------

還算公正的報導

但是這篇報導忽略了一個重點

汽機車分流原本就是錯誤的政策

世界上其他國家根本沒有這種愚蠢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