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族暴增 拒調路權

〔記者洪敏隆/台北報導〕油價不斷飆漲,民眾上下班騎機車的數量大幅增加,台北市長郝龍斌昨一早看機車流量,強調道路面積固定,根本無法負荷龐大機車流量,要市府調整道路路權使用也是不可能的,要求民眾勿騎機車改搭大眾運輸;學者批評,有很多地方是捷運、公車未達,民眾有使用私人運具的需要,市府應正視機車大幅成長的現況,積極針對機車族需求做交通措施方面的因應調整。

根據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的調查,北市七處聯外橋樑的機車使用量,從前年尖峰時間的七萬五千五百四十五輛增加到今年的八萬九千六百廿五輛,顯示高油價時代機車使用量大幅增加取代部分汽車。

車流卡路口 市府無視

郝龍斌昨到華江橋附近桂林路環河快速道路交叉口視察機車流量,龐大的機車流量要轉入環河快速道路匝道,但因車流太多,每次綠燈根本無法將車流完全紓解;不過,諷刺的是,龐大機車車流在一次綠燈時間內無法完全進入匝道,北市府卻未因應調整現場的時相,任由機車紅燈還卡在路口進退兩難。

郝龍斌在面對記者提問,是否有可能改變過去汽車路權優先,並檢討調整交通措施,確保機車族安全,郝龍斌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他呼籲騎機車民眾還是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

學者:應正視騎車需求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榮譽教授藍武王表示,油調漲,機車增加使用趨勢不可擋,況且很多地方是捷運、公車沒有到達,市府要積極面對民眾省荷包騎機車的需求,在交通相關配套措施做適當調整。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所長黃台生也認為,過去機車管理較落後,油價調漲後應更積極重視這個議題,他認為應讓機車看做是小汽車一樣,可以行駛在「禁行機車道」,當然相對要機車騎士付出停車等成本,建立正確騎乘觀念。

安全的觀念就是要能保護其他人的安全。在社會上,就是要能維持弱勢不受欺壓、不受危險的威脅,維持社會上平等的關係;在交通上,就是要能保護安全上易受危害的交通族群,保障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人行的安全。

在台灣普遍的觀念就是︰安全就是晉身強勢族群,因為強勢族群可以獲得社會觀念與法律更多的保障,同時獲得更高的社會自由度。社會弱勢的權益從沒獲得過保障 (即使是多數),甚而容易受到壓縮以保護強勢族群的利益,因為大家都想晉身強勢族群(即使自己達不到)。抱持著以上觀念,弱勢沒能發聲(因為自己也想進入強勢族群),也沒人願意費力替弱勢發聲(因為自己已經進入強勢族群),故弱勢(甚可能是多數)權益永遠沒能獲得保障。台灣人是不擅長替自己發聲與爭權益的民族,因為弱勢原罪意識的作祟加上政府擁有傳播的資源,就容易相信政府(或強勢)的安全觀念的定義,在相信政府的語言之下,自己的權益是無法獲得保障的,反而是受到壓縮的,因為政府的安全定義是透過壓縮弱勢族群的權益而來的,而政府的安全思維向來就不是以保護弱勢的基礎出發,而是以強勢族群的眼光建構所謂的安全表象。

交通安全上,安全就是開汽車,不要騎車。因為在台灣社會中,開車不僅僅是自己身體安全的保護,同時無形中在社會上也受到更多特權保障(因為壓縮了其他交通族群的權益)--例如許多的道路就是只開給汽車開的。而對汽車的規範呢?相對於機車的限制,自由多了。政府太寵愛汽車了,在我們考駕照時或開車時,何時有被要求過保護其他人的交通安全或者被法規嚴格限制行駛路線呢?沒有,頂多是機車優先,而不優先似乎也沒關係,反正機車逼不了我,法律也沒嚴格限制我,社會觀念更是容忍我。而當我們騎機車時的情況呢?相反的,到處是禁行機車、汽車專用道,禁止直接左轉,更別論完完全全給汽車開的快速道。機車不能上,說是為了保護騎士的安全,倒不如說是為了保護汽車的特權。

很多政府政策無論是社會安全政策或者交通政策都是出於強勢思維,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爭取重車路權,重車路權可以做為在交通政策上打破強勢思維的開端。

當我們不要求汽車駕駛人保障其他人安全,反而要求行人或騎士自保時, 安全永遠不會落實﹔就如同當我們不嚴格防範或懲戒強姦犯,反而要求女性不要穿短裙,強暴犯罪將永遠不會消弭一樣。

當體積大、動力大的交通工具上公路時,就應該受到更嚴厲的規範,也應該自發性的禮讓小車,保護小車安全,聯結車對小轎車是如此,小轎車對機車亦是如此。

最後希望每個族群都能為自己爭取權益,因為自己的興趣或者本身情況並非原罪,跳脫強勢者的思維與作為,為自己的狀況爭取權益,台灣才會是一個平等國家而不是一個強勢者的特權國家。另外也希望重車車友同情弱勢且不要落入強勢者的思維當中。